6种形式处理吃饭难 海宁20万城乡老人有了 “专属外卖”
浙江在线12月7日讯(浙江在线记者 施佳琦 通信员 沈鑫 马森苗)大雪季节,气温骤降,和往年不同,家住海宁硖西一里71岁的独居老人平福宝不再为一口热饭忧虑。半夜11点不到,社区志愿者就将她的午餐送到了家里。“一荤一素只需4块钱,新颖热乎,味道还可口!”平奶奶咧着嘴乐呵呵地说。
平奶奶的这份午餐是从洛隆路上的聪明客大食堂出发,经由硖西一里的居野生老服务照料中心送到她家的。现在,在硖西社区所在的海宁经济开发区(海昌街道),共有284位老人享用这样的配送餐服务。在全市,为老助餐和配送餐服务已经笼罩133个村、社区,笼罩率达60%。这背后,是海宁多种形式下建设的为老助餐供给体系。
今年7月,为健全和欠缺为老助餐、配送餐机制,海宁市探求以社会餐饮企业和养老机构食堂为主体、其余助餐形式为补充,普惠和特惠相联合的保障机制,明白了停办老年食堂,树立中心食堂,依附养老服务机构、社会餐饮企业配送餐,激励邻里助餐等6种形式,为全市60周岁以上居家老人处理吃饭难成绩。
包括硖西社区供餐的聪明客大食堂在内,全市共有34家社会餐饮企业和14野生老服务机构被确定为首批市级“为老助餐服务定点单位”。60周岁以上老年人,到定点助餐机构堂食的,享用公益价一荤一素8元、一荤两素上限10元的优惠。空巢老人、失能失智老人、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享用特惠制,算上市镇两级财政,老人最低只需支付4块钱就能吃到一份午餐。
经送餐须要上门排摸,全市共确定有送餐须要的老人2356名。各地经过建设业余送餐人员和志愿者相联合的送餐队伍,每天11点前将热乎的午餐至老人手中。海宁经济开发区还订制了老人专属的两套保温快餐盒,上面印有社区和老人姓名,方便交流荡涤。
黄湾镇尖山村村民严紫梅卧病在床,儿子严忠良又在外地工作,为处理老人的吃饭成绩,严忠良每天只得请人上门为老人烧饭。上个月,得知有送餐服务后,严忠良马上为父亲报了名。据了解,目前海宁的助餐服务正加大向村级扩面力度,此前全市一切镇(街道)均已启动为老助餐、配送餐服务。
“到今年年底,全市配送餐服务笼罩率达到60%以上,咱们明年的义务是完成村级全笼罩。”海宁市民政局局长倪继红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