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京历史文明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》公开征求意见
原题目:《北京历史文明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》公开征求意见
老城街区更新要强化古都风韵
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:“一个城市的历史遗址、文明古迹、人文底蕴,是城市生命的一局部。文明底蕴毁掉了,城市建得再新再好,也是缺乏生命力的。要把老城区改造降职同保护历史遗址、保存历史文脉一致同来,既要改恶人居环境,又要保护历史文明底蕴,让历史文明和古代生存融为一体。老北京的一个分明特征就是胡同,要留意保留胡同特征,让城市留住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”
千百年的积淀,给咱们留下了一个底蕴深沉、唯一无二的北京。为了表现首都风范、强化古都风韵、展现时代风貌,市布局和人造资源委编制了《北京历史文明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》,旨在从技术上规范北京历史文明街区在风貌保护与更新中的“宜”与“忌”,使街区在详细布局、设计及树立时有规可依、有章可循。《导则》从今天末尾在市布局和人造资源委网站公示,公示期为七天。市民可上网查询《导则》的相干内容,并经过电子邮件、信函等模式建言献策。
■ 保护城市底色同时还得更宜居
据了解,该《导则》的实用范围为北京市老城内的33片历史文明街区,包括南长街、北长街、什刹海、大栅栏、鲜鱼口等区域,总面积20.6平方公里,占老城总面积62.6平方公里的33%,占外围区92.5平方公里的22%。中心城区范围内其余需求成片保护的地区可参照执行。
市布局和人造资源委相干担任人解释说:“《北京城市总体布局(2016年—2035年)》对保护好北京老城这张‘金名片’做出了详细要求,要求强化首都风范、古都风韵、时代风貌。老城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集中表现区。在传统上,老城历史文明街区的天际线呈现一种陡峭有序、程度延展的形状,街区内以一至二层的胡同四合院建筑为主,少数建筑体量不大,有规律地分布着宫殿、府衙、坛庙、寺观等较为高大的建筑。街区全体色调则以青灰色为主,装点以金黄、红、绿等较高等级的建筑色调和浓荫密树。这是北京老城区特有的风格和底色,是应该保护的局部。但街区不是‘文物’,它是活的、动态的,随着百姓生存品质的提高,有更新和改造的须要。那么,保护与更新,这个度应该怎样把握?详细怎样执行?就需求一个业余的技术导则来规范和疏导,否则就会出现适度掩饰、风格不一、私搭乱建等现象,破坏老城的原有风格和神韵。在这种背景下,咱们组织无关单位编制了这个《导则》。”
该担任人举例说:“东城区史家胡同45号院落开展公共空间降职时,就是依照《导则》的思绪去做的。为保护该院落原有的风貌,老物件尽量还原,比如修理院内破损重大的垂花门时,依据修理前垂花门上残留漆片保存的色调信息,严厉依照传统工艺‘黑红净’的彩画做法,用烟子油与红土烟子油停止彩画,还原了老北京四合院奢侈、典雅的风格。在‘保护’的同时,为了便于居民推车进出,设计师在街门、垂花门门道台阶等存在高低差的中央,奇妙地设置了可移动的木制坡道,从而避免因设置无阻碍设备影响建筑风貌,做到了保护与更新谐和并举。另外,在地面整修中还恢复了局部院内绿地,经过居民认养的模式种花、种菜,展开院落绿化,让小院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活力,居民的居住环境大大降职。”
好的措施要有好的落实。在编制过程中,为了让《导则》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,《导则》的编制采用了指标导向和成绩导向相联合的模式。一方面为落实《北京城市总体布局(2016年—2035年)》中的相干要求,系统梳理和对接国家、北京市关于历史文明街区保护更新的政策、法规、规范、标准,如《北京历史文明名城保护条例》、《北京旧城屋宇修理与保护技术导则》等,并参考了市级各部门及东、西城区近期公布实施的系列导则、办法,从而明白了《导则》的风貌保护指标与标准;另一方面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实际积攒,总结多年来北京历史文明街区传统风貌保护工作中的阅历经验,在《导则》中提出了风貌保护中的一系列详细要求。
■ 使用图例来展示对错了如指掌
记者在《导则》中看到,在内容上,《导则》采取了全体控制与重点控制相联合的思绪,分“街区全体风貌保护”、“建筑风貌保护、控制与设计”、“街巷空间及附属设备”三个层次停止风貌保护和控制,并按类别演绎了10项“保护因素”和10项“整治因素”。